公司动态

植酸、植酸酶|茁彩生物

2024-11-2982

植酸、植酸酶


植酸是一种天然有机化合物,广泛存在于植物种子中,是肌醇和磷的主要结合形式。其化学结构复杂,由六个磷酸基团与肌醇分子结合而成,形成了独特的六磷酸酯结构。这种结构使得植酸在植物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。


植酸的分布与含量


植酸在谷物、豆类、油料等作物种子中含量尤为丰富,通常占种子干重的1%~3%。更为显著的是,植酸中的磷含量占据了植物总磷含量的60%~80%,是植物体内磷元素的重要储存形式。


植酸酶分类及性质


分类


广义分类:广义上的植酸酶包括植酸酶和磷酸酶,其中植酸酶能将植酸分解为肌醇磷酸酯系列,但不能彻底分解为肌醇和磷酸。而磷酸酶则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。


狭义分类:狭义的植酸酶则不包括磷酸酶,仅指能够水解植酸及其类似化合物中的磷酸基团的酶类。根据水解位置的不同,植酸酶又可分为肌醇六磷酸3-磷酸水解酶(3-植酸酶)、肌醇六磷酸6-磷酸水解酶(6-植酸酶)及非特异性的正磷酸酯磷酸水解酶(酸性磷酸酶)等三种类型。


性质


植酸酶一般为糖基化蛋白,其相对分子质量因来源菌种的不同和糖基化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。


植酸酶能够催化植酸水解脱掉磷酸基团,形成肌醇衍生物和无机磷酸盐。这一过程有助于释放出与植酸结合的矿物质元素(如钙、铁等),供动物或人体利用。


植酸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,包括植物、动物和微生物中。在饲料工业中,植酸酶作为一种重要的酶制剂,被广泛应用于提高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和减少磷的排放。


植酸的生理功能与利用


尽管植酸是植物体内磷元素的重要来源,但其中的磷并不能被动物或人体直接吸收利用。这是因为植酸的磷酸基团与肌醇分子紧密结合,形成了难以分解的复杂结构。为了将植酸中的磷转化为可吸收的无机磷酸盐,必须在消化道内通过酶的水解作用进行分解。


在植物体内,植酸不仅作为磷的储存形式,还参与多种生理过程,如细胞壁的稳定、金属离子的螯合等。然而,对于动物和人类而言,植酸的存在却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。例如,植酸能与钙、铁、锌等矿物质结合,形成难以溶解的化合物,从而降低这些矿物质的生物利用率。


在线客服

关闭
在线客服
在线咨询
说明书
实验咨询
文献支持

说明书

实验咨询

文献支持

可以免费代测吗?